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安徽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安徽分站 >> 本地资讯 >> 济源城乡一体化全省领先 七成GDP全是“工业造”

广告

济源城乡一体化全省领先 七成GDP全是“工业造”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编辑:管理员 2010年12月20日 11:28:10 打印

  济源,愚公故里,济水之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个全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成立最晚的省辖市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工业的带动下,济源市各项建设超速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镇镇通高速、村村通自来水,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占全省总数的1/4。

  展望“十二五”,济源市要积极打造中原经济区新兴中心城市。

  回眸十一五

  七成GDP都是工业贡献的

  自“五小工业”开始,包括“乡镇企业”时代,直到现在以豫光金铅、济源钢铁为首的巨无霸时代,工业,一直是济源经济的支柱。

  “十一五”,济源更加注重把工业做强,把产业做优,七成GDP都是工业贡献的。

  2006年、2009年,济源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10亿元和20亿元,从1亿到10亿用了14年,从10亿到20亿仅用了3年。

  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高于市民

  济源将全域1931平方公里的面积通盘统筹,确定了“1133”(城乡一体化、一个中心城区、三个复合型城市组团、三个重点镇)城乡发展新战略,在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为共同富裕的城乡一体化“济源模式”开辟新道路。

  从2008年开始,济源市规定市、镇两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30%要用于新农村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市有125个村进入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行列,占到全省总数的25%,被省内经济界专家称为城乡一体的“济源奇迹”。

  率先在全省实现“镇镇通”高速公路

  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同等享受发展成果,在济源正逐步成为现实。

  “十一五”期间,济源在全省连续实现了11个率先:率先在全省实现“镇镇通”高速公路;率先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硬化路;率先实现了居民组“组组通”硬化路;率先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率先实现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率先免除了山区中小学生的杂费和农村贫困学生的书费;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实现了农村低保;率先实现了城乡医保全覆盖;率先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率先为85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敬老补贴。

  展望十二五

  积极打造中原经济区新兴中心城市

  “十二五”期间,济源有着怎样的目标和打算?

  济源市委书记赵素萍说,“十二五”将是济源市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济源市将积极地进行机制、体制创新,通过改革,激发活力,调优产业结构,实现快速发展。

  济源市上下要继续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着力改革创新,着力项目带动,着力产业提升,把济源建设成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步伐

  另外,济源市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步伐。

  赵素萍说,经过5年的发展实践,济源市委、市政府深深体会到,要将城乡一体化在“十二五”期间加速向纵深推进,首先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其中的关键是产业结构要合理、协调,产业的创新能力要有强大的发展后劲。经过充分的调研分析,济源提出了“调一、强二、培三”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调“一”,就是加快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强“二”,就是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培“三”,就是以旅游业为重点培育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打造济源的“大旅游”品牌,依托愚公移山精神文化、济水文化、黄河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的层次、规模和水平。

上一篇:承德露露郑州安家 明年年底可喝到郑州产露露

下一篇:百余项新技术新成果在郑对接 60家企业抢到新技术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