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人物介绍】
马万杰:省农科院院长 研究员
梁留科:省科协副主席 教授
谷建全:省社科院副院长 研究员
喻新安:省社科院副院长 研究员
4月7日~10日,全省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在郑州举行。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六个加快”,来破解河南发展的“四个难题”。昨天,记者邀请了参加研讨班的部分专家做了解读,在他们看来,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认识,有效运作,才能彻底解决我省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首席记者 李凌
○●河南发展的4个难题
记者:我们注意到,书记所讲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仍将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重点思考和破解的难题。
喻新安:卢书记在多个场合讲河南的“四个难题”,这是他来河南多次调研省情后,提炼出来的,也是河南的深层次矛盾。钱从哪里来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核心是钱少,根子在效益低。从财政收入上看,河南的经济总量在2万亿,财政总收入不到2000亿,浙江是总量2.3万亿,财政收入4120亿元,相差了一半;我省城镇居民收入14372元,居全国16位,农民收入4807元,居全国17位;万元GDP产生的职工工资只有全国平均的80%……所以各方面发展都缺钱,浙江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谷建全:当前我省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服务能力弱。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积极扩大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马万杰:从大的方面来讲,我省一个是工业,一个是农业,当然还有社会经济等。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整体上都是粗放型的。除了工业之外,农业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大事,因为我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一直担负着重要职责。河南不同于东部沿海省份,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任务繁重。还有,河南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都要加快发展,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是一个矛盾:因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土地,但河南1亿亩的耕地,必须保证7000万亩的红线。在最小的面积下,还要保持1000亿斤的产量,到2020年要达到1300亿斤,我们如何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又要使农民增加收入,同时不耽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成了我们面临的难题。
梁留科:人往哪里去,实质上就是就业问题,这是民生之本,也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当前我省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服务能力弱。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积极扩大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要抓住 “转变”和“加快”这两个关键词
记者:卢展工指出要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关键词是什么?
喻新安: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转变,一个是加快。转变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是加速转变。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虽然提的时间长了,但在金融危机后去做是个良好的时机,特别对河南而言,更是迫在眉睫,它的重要性从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我们一定要把河南的经济发展放在全国甚至世界这个大的背景下,经济危机以后,国内国外需求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必须抓紧来适应这个新的变化的市场;另外我们原来建立在对资源能源高消耗,对环境污染基础上的路子难以为继;我们国内人民群众的消费也在升级,在转型。这样一次深刻的经济转型,谁抓得准,谁行动早,谁就主动。
谷建全: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入全国前五,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在我省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是最主要的拉动力,而且近年来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支撑和带动。无论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看,还是从发展现状和进程看,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道出了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着力点。
梁留科:虽然各方面都要加快,但我想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中体现出河南元素更为关键。因为区域均衡发展是核心问题,区域发展进入全国战略影响比较大,更能取得国家政策的支持。政策对区域发展很关键。全国批了十几个区域发展规划,河南没有一个。总体上说,河南的选题不是太准,走了一些弯路。实际上,选题要准确,有独特性、代表性,论证要有力,运作要有效。
另外,我省有些新型产业,但没有站在制高点上。我省在洛阳和安阳建设有硅材料光伏产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但它们主要是出口,国际市场一波动,订单就减少。还有电动汽车,我省起步很早,但一直没有进入国家示范城市。产业发展要尽快转型,体现在产业方面要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我们可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少人认为低碳经济仅是个概念,实际上已经是产业形态了。我们有资源,可以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和支撑。
○●经济发展方式怎么转变
记者:“四大难题”怎么解决?
梁留科:总体上说,立足省情,提高质量和效益,从产业结构来着手,改变这种高能耗,依赖资源、投资的模式,拉长产业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质量效益、附加值。也就是说,我们利用科技杠杆,把产业调整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经济的产业形态,占领产业制高点。
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因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展方式的转变,集中体现在我们的结构方面。把我们优势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要用先进的技术来武装改造提升。另一方面要在我们现在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战略性产业,有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地实行工业强省、产业兴省,紧紧扭住工业、产业、服务业发展不放松。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才能让“四难”变得不再难。
喻新安:我省为什么缺钱?因为我省的经济结构有问题:整个产业处在产业链的初端和价值链的末端。我们都是出卖原材料,煤、铝都在初级加工阶段,在我省的工业产业中,前五位都是重化工,占了70%,因此导致效益低,耗能高,效益不佳。但并不是说资源大省不好,关键是要拉长产业链,像我省的铝,产量占全国第一,但都是铝锭,最不赚钱,我们应搞成铝型材、铝制品。真正发挥资源型大省的优势,向产业结构调整要效益,向产业发展方式转换要效益。
马万杰:我们应该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做到“一高一低”,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所谓低,就是低成本,所谓高,就是高产、优质,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提高优质产品的比重,来达到高效。
就是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任务,瞄准制约粮食增产的重大技术瓶颈,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从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只有创新能力提高了,科技进步了,才能使单位面积的收益进一步增加,来腾出土地,用以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土地资源。
谷建全:建设投入需要钱,解决民生问题需要钱,钱从哪里来?这是河南发展中必须破解的一个障碍或者说是羁绊。河南已经到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候了。这也是后危机时代的必然选择。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仅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通过银行贷款、企业上市融资、民间投资等途径获得资金扶持,但最终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钱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了,才能财源滚滚。破解这些难题的根本途径就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具体利益。
○●有效运作是关键
记者:在6个加快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谷建全:6个加快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提升认识,而最迫切的是有效运作。我们首先要提高认识,这个已经变成影响我们河南发展的头等大事,如果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拿出有力的实实在在的措施,我们经济在全国发展总的态势中间会更加被动。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有效运作,只有有效运作,才能把事落到实处。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地从领导做起,从认识做起,坚持发展、重在持续、求实创新、统筹协调,特别强调要有效运作,盯住一件事,确实把它做成,最后见到实效,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加快转变经济方式落到实处。
喻新安: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观念、提升认识。要走出过去那种单纯追求GDP规模和增长速度的误区,改变拼资源、走高能耗高投入的老路,要把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结合起来,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做法,真正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要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梁留科: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根源在于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在思想上有所转变,更需要在体制上加以保证。在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机制下,那些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地区,会受到更多激励,尽管这些地区可能发展效益、质量并不显著。今后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等问题,要将促进城乡就业增长、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等列入考核内容,研究这些指标的统计方法和考核办法,让考核能真正发挥作用。(郑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