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安徽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安徽分站 >> 本地资讯 >>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发展锻造活力济源

广告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发展锻造活力济源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编辑:管理员 2010年12月21日 08:40:14 打印

  

 

  镇镇通高速公路,组组通硬化路,村村通公交车和自来水,在济源这儿已经不是美丽的传说。

  很少人会想到,“十一五”期间,就是这个济源,是省内GDP增速最快的地方之一。

  12月8日至10日,记者一路乘车深入愚公的故乡下冶镇、王屋镇,在地处深山的下冶镇吉祥社区,我们被看到的景象“震”住了:依山傍水而建的农村居民新社区,清一色的小高层红顶白墙,鳞次栉比,不远处小游园波光粼粼。省委书记卢展工刚刚视察过的镇中心小学,就在社区附近,校园里书声、铃声、人声,声漫山谷。

  这,还是印象中的深山农村吗?

  然而,这真的就是济源。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328亿元,总量是“十五”末的2.3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2亿元,总量是“十五”末的2.65倍。

  济源市委书记赵素萍说:“‘十一五’期间,济源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质量、结构得到显著提升,带动了经济总量不断跨越。这5年,是济源发展最快的5年,也是老百姓得实惠的5年,社会和谐发展的5年。”

  转型提升工业倍增活力

  12月10日,记者进入豫光金铅冶炼公司的冶炼车间,看不到铅花四溅,闻不到炼铅刺鼻的气味。

  同行的技术人员介绍说,这里是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豫光炼铅法”生产线,操作与监控都在电脑上进行。这条生产线验收时,有关院士、专家一致认为,“豫光炼铅法”生产成本低,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十分感慨:“我在国外看了那么多生产线,都没有豫光金铅的生产工艺这么先进。”国家环保部科技司的一位副司长非常激动:“我真为中国的民族企业感到骄傲!”

  “十一五”期间,豫光金铅把位于市区的生产线,全部搬到了位于南太行山脚下的产业集聚区内,公司连续3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目前,豫光金铅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单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奖牌制作所需的专用白银,均出自这里。

  豫光金铅的转型提升,是济源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做强的缩影。

  在省内,济源单位面积村庄数最多,居全省第一;辖区国土88%是山地,12%的平原聚集了82%的人口;工业产业偏重,能耗高,污染大。“十五”末,济源工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冲突,越发凸显出来。

  进入“十一五”,济源把“工业强市”的重点放在转型提升上,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向荒山荒坡要土地,拓展工业转型提升的空间;提出“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启动了虎岭、玉川和高新技术三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等建设;通过赛发展、赛环境、赛创新、赛文化的企业“四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加速了工业的转型提升。

  至今,许多济源人都清晰地记得过去几年重奖企业的盛况。篮球城外,停着成排崭新的轿车,那是奖给有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的。连续几年数千万元的奖励、几届班子的接力打造,让济源形成了尊重创造、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

  2009年,济源市全市工业增加值215.8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9.4%;完成全口径工业税收25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2.5%。财力的增长,为济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实力和空间。

  城乡统筹农村面貌大变

  走在济源市区街头,走进济源城市展览馆,人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济源的大气、秀气和灵气,真切地感受到济源城乡的巨大变化。

  今天的济源,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大大增强。几年来,市财政投入23.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56亿元,建设了图书馆、科技馆、人民医院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等荣誉称号。

  走进克井、坡头、承留、轵城这些乡镇和山岭地区,更能触摸到济源深处的变化。绿化的村庄,净化的环境,亮化的街巷,尤其是那些笑容舒展的农民,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济源农村蓄积的蓬勃活力。

  不少济源人说,“十一五”期间,济源变化最大的是农村,最幸福的是农民。

  这得益于济源市工业发展带来的财力支撑,也得益于济源“关键抓发展,重点抓农村,核心抓统筹”的工作思路。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是济源农村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些年,济源投向“三农”的资金不断增加,2010年达到4.5亿元。镇里的涉农资金,每年都以30%以上的幅度递增。

  范庄村缺乏资源,几乎没有工业,却依托养猪—沼气—种菜的生态产业链,去年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村支书李道安一语道出了“天机”:村里发展一个蔬菜大棚,大概需要2万多元,市里补助1.2万元,镇里再补助2000元或更多,村民自己出的钱实际并不多。

  市财政对于涉农补贴,尤其注重以奖代补,充分发挥资金投入的“杠杆效应”,带动农民积累资金,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金融信贷资金,不断流向农业农村。

  2009年,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到80.34%,居河南省第二位;全省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前500位村中,济源进入了125个,占四分之一。

  全面发展人民更加幸福

  在范庄村采访,遇到70岁的村民张有金。近几年,他经常跟同村一些老人外出旅游,以前是坐大巴和火车出去,今年,他是坐着飞机去旅游的。

  范庄村对居民实行了“四免两补”:免自来水费、免有线电视费、免合作医疗费、免燃气费,房屋新建补200元水电费,65岁以上的老人补助120元。

  财力的增长,也让济源更有实力关注民生。“十一五”期间,济源市率先为全市85周岁以上的老人实行了高龄老年人补贴制度,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全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全覆盖,全面完成了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改造,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如今,济源城乡居民60岁以上老人每人都有了养老保障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全市所有镇村。

  谈及未来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带来的战略机遇,济源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何雄说:“济源市将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把济源建设成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

上一篇:中国钢材网早评:期钢支撑较强 仍然有望冲高

下一篇:12月21日钢市早报:钢价涨势不变,警惕库存释放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