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庚茂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说,明年的经济工作要统筹推进,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记者对这九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拆解,分为打基础、促发展、保民生。关键词农业基础
“菜篮子”市长亲自负责
郭庚茂说,要努力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
★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保费补贴品种,扩大覆盖地区。
★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00亿斤
稳定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把防灾减灾作为保障农产品生产的突出任务,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田。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继续推动种植业结构加快向果蔬花卉园艺调整、大农业结构向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向农产品加工工业调整,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加强农业经营组织化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城镇基础
城市建成区全面实现城市化
从今年开始,我省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力求三年内城乡“旧貌换新颜”。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快城镇化步伐?郭庚茂说,要“以产兴城、以城带乡”。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给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明年,力争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投资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6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60个以上。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推动交通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半小时交通圈、一小时交通圈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县城以上城镇旧城改造力度,加快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村庄以及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内村庄改造。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不能脱离实际急躁冒进,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强迫命令。
关键词设施基础
5年建成“五网一系统”基础体系
郭庚茂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是一个地区培育竞争优势、积蓄发展后劲、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跨越式发展支撑能力。
从明年起,我省力争用5年时间构建起以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坚强电网、信息网、水网、生态系统为重点的“五网一系统”基础支撑体系。
其中,交通建设要把加快铁路建设作为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拉动交通投资增长的主攻方向,全力推进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大能力运输通道三个重点领域和郑州东站、郑州机场两大综合换乘枢纽建设。
能源建设方面。争取南阳核电项目尽快批准开工,大力推进市级220千伏供电网架完善、老城区电网改造以及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
水利建设是明年国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机遇,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开工建设河口村等水库主体工程,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
信息化建设要以“数字河南”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力争年内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及主要高速公路和风景区实现3G网络信号全覆盖;基本完成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改造。
关键词扩需求
促进住房汽车合理消费
郭庚茂说,当前,需求不足仍是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必须扩大需求规模、优化需求结构,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明年全省经济工作的“头号”任务,就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继续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住房、汽车合理消费等。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投资持续拉动。加快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积极扩大出口规模,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带动出口的主要途径,不断扩大出口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扩需求
稳定物价列入“硬指标”
郭庚茂说,要坚持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落实价格监管各项措施,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保障主要农产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加强产运销衔接;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关键词调结构
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
郭庚茂说,目前,产业产品结构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突出矛盾,要把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紧迫任务,力求取得重大突破。
着力培育一批超百亿、上千亿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推动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六大产业加快发展。力争用两年时间,培育形成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2012年六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万亿元,两年增加1.6万亿元。
关键词调结构
传统产业实现“新提升”
在形成新增长点的同时,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改造提升的步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工艺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力争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两年增加4200亿元。
化工产业要突出抓好煤化工产品和技术工艺改造升级;有色工业要强化骨干电解铝企业煤电铝一体化发展;钢铁工业要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区域市场占有率;纺织服装产业要重点壮大规模,培育知名品牌。
关键词调结构
先导产业抢占“制高点”
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努力将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四个先导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力争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0亿元,增加8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要以示范运营促发展,重点培育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链;生物产业要巩固新型疫苗及血液制品等药物产品优势;新能源产业要巩固提升多晶硅产业优势,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继续推进纤维乙醇、兆瓦级及以上风电整机、核能发电设备关键部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新材料产业要突出品级提升,增加新品种。
关键词调结构
现代服务业成“新支撑”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坚持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为保障,推动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尽快成为新的战略支撑产业,力争2012年金融、现代物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分别增加800亿元、700亿元。
关键词破瓶颈
民间投资门槛“放宽”
明年,在推进改革创新上,将有更多举措。郭庚茂说,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启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加快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完成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市、县两级国有院团转企改制,所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部转企改制。启动公益性事业单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
着力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范发展各类投融资平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关键词上水平
重点承接“抱团”转移
明年,我省将继续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倾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力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70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3100亿元以上。
在承接产业转移上,依托产业集聚区,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家电设备等产业集群承接和抱团转移。
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开放步伐,吸引更多境内外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资源;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加大与央企战略合作力度。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全面清理规范各种收费项目,规范对企业的各种检查行为,确保开放招商项目零障碍进入和零障碍实施。
关键词可持续
用倒逼制淘汰落后产能
要促使节能减排与企业自身利益相结合,利用倒逼制使企业自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八大节能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加快进行第二轮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和管网配套建设。
关键词改造城中村
达到2500万平方米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推动交通一体为突破口,加快半小时交通圈、一小时交通圈快速通道建设,增强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推进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在产业集聚区配套基础设施、骨干交通等领域,突出抓好530个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加快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省辖市主城区积水点改造。加大县城以上城镇旧城改造力度,整治旧住宅和商业街区490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2500万平方米以上。
着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户籍管理、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财产权益等问题,促进农村人口就近转移。
关键词建保障性住房
2521万平方米、34万套
明年,我省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在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的同时,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00万人。
力争新农保覆盖人数达到1700万人。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全面实施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全面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即时结算。
实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521万平方米、34万套。
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城镇义务学校改造等项目建设,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更大力度推进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