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安徽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安徽分站 >> 本地资讯 >> 郑州市:5年投入676亿元 民生财政暖民心

广告

郑州市:5年投入676亿元 民生财政暖民心

来源:郑州日报 编辑:管理员 2011年01月24日 17:08:12 打印

  “我一辈子没有工作,老了却领到了政府发的钱。”昨天,63岁的赵大妈按老习惯去银行刷了一下存折,看着上面新增的130元钱,赵大妈觉得心里很敞亮。2008年,郑州市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赵大妈成为40多万受益者之一。赵大妈的另一个习惯就是没事拿着免费乘车卡坐公交随便转转:“郑州发展太快了,要是几天不出门,有些地儿就摸不准了。”

  和赵大妈一样,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在这样平淡而惬意的日子中,感受着郑州的发展变化,感受着公共财政照到身上的暖暖阳光。行走在郑州的大街上,我们看得见的是楼房越来越高,学校越建越多,医院越来越大,游园离家越来越近,看不见的是退休金和城乡低保标准越来越高,就业创业支持越来越大,农民兄弟种粮的劲头越来越足……《瞭望东方周刊》对国内31个主要城市幸福感调查中,郑州多个指标位居前列。

  “有钱好办事”。郑州居民幸福指数提升的背后,是政府对民生事业真金白银的投入。来自市财政局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总额达1498亿元,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达676亿元,几乎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半壁江山。

  “五年来,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23%,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的同时,也让居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作为全市钱袋子的“大管家”,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春山告诉记者,郑州早年的财政是吃饭财政,当时主要支出是发工资、保吃饭。后来财政收入稍微多了些,建设性支出逐步增加。现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仅要保建设保发展,更要保民生。“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生财政的扩大,凸现的是政府财力的增加和执政理念的变化。

  好钢用在刀刃上。676亿的统计数字是枯燥的,可这些数字一旦分解到具体的民生领域和民生项目中,群众得到的实惠确是实实在在的。

  “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件件关乎民生,事事涉及民情。政府财政主要用于解决教育这个民生之望、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就医这个民生之急、社保这个民生之依和安居这个民生之基。以社保这个民生之依为例。2005年年底,郑州市区最低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480元,2010年7月以后已上调至800元。2010年,城市低保标准提升到300元,六县(市)提高到245元,较2005年年底均提高了一半以上,六县(市)农村低保标准则比2005年提高了1倍。

  全领域性的统计数字更有说服力。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公共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支出年均增长24.81%,仅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一项就投入财政资金87亿元;全市教育支出年均增长23.43%,社保、就业和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24%。全市累计超过18万下岗失业人员和7万多“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财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稳步实施,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和民生关爱,赋予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更多的温暖,给予这座城市更加和谐温润的气质,她给弱小者以支撑,给无助者以希望,让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感受到这种城市的温暖。

  民生保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十二五”期间,郑州市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体系,大力实施“畅通郑州”工程、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和创业就业提升工程、菜篮子保障工程等,继续“把民生情怀”融入城市品格,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洒向绿城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城乡居民都感受、体味到民生财政的温度和亮度。(游黎)

上一篇:今年开发建设滨水新区将增绿化面积800万平方米

下一篇:郑州出台商品住房“限购令” 非本市户籍居民买房受限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