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安徽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安徽分站 >> 本地资讯 >> 中原经济区要构建“十大体系”

广告

中原经济区要构建“十大体系”

来源:东方今报 编辑:杨丽 2010年10月12日 17:51:00 打印

  ■ 核心提示

  全省人民翘首盼望的中原经济区,在我省未来的发展中是个什么概念?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哪些好处?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完成好哪些任务……昨天,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廷建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相关汇报,并透露,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我省“十二五”规划初步考虑,未来五年,我省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上迈出坚实步伐。

  ●定义“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就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晋东南、冀南、皖西北、鲁西南等周边地区”。

  中原经济区的初步设想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力争把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起点上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总体考虑,以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崛起的新格局。

  ●建设中原经济区益处

  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建设中原经济区,通过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能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在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和东部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通过推进城乡统筹、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城际开放,推动所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转化为现实需求,全面激发发展潜能,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复兴

  建设中原经济区,能够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在继承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发展文化生产力;能够打造一批展现中原风貌的文化品牌,增强华人华侨归属感,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有利于河南成为“战略腹地”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促进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升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战略腹地效应。

  特别是从实现中部崛起的角度来看,建设中原经济区,可以加快在沿陇海、京九与京广经济带交会区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与长江中游经济带形成南北呼应格局,共同支撑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

  ●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

  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定位,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试验区、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未来10年目标

  初步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为“五新”,即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推动转型发展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拟分两步走:

  第一步:五年彰显优势。力争到2015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幅缩小,城镇化发展达到中部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与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迈出重要步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区域。

  第二步:十年实现崛起。

  力争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在全国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提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实现转型,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经济区未来任务

  中原经济区要着力构建“十大体系”:

  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优质小麦、玉米、水稻、肉类、乳品、林产品、果蔬、花卉园艺、中药材、茶叶十大现代农业产业链,做优做强先进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费品三大优势板块,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展强势品牌。

  二是构建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系。加快构筑“一极两圈三层”的城市空间格局,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生态共建、资源共享的开放型城市群,成为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是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把加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资源等优势,以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努力建设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外资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与集聚地。

  四是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体系。实施以人力资本提高为核心的劳动力资源二次开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系统性技能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城镇就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培育形成一批以技能型、实用型为特色的区域劳动力品牌。

  五是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强力推进郑州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一小时”和“2小时”交通圈。建设干支结合、客货并举的民用机场体系和中枢航线网络。建设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现代铁路网。

  六是构建统筹协调的城乡体系。做大做强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县城,积极发展小城镇,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七是构建充满活力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体系。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

  八是构建独具特色的和谐文化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城市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九是构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体系。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节约与利用并举,加强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促进资源和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十是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着力为民、着力民心,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不断完善人民生活。

上一篇:富士康富鼎郑州公司项目投产 投资2500万美元

下一篇:郑州商业大厦谢幕 外围门面租赁商户也全部撤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