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和市场寒冬的双重挤压,让安阳钢铁产业又一次品尝彻骨寒冷。厚重的钢铁门横亘在这座城市面前。
当地政府已经出牌。据称,安阳市有以安钢为龙头组建安阳大型钢铁联合集团的思路,民营钢企集中的安阳县也产生了以沙钢永兴为龙头组建钢铁集团的念头,并付诸实践。
政府出手的考量,最大的理由是地方经济发展,还有GDP、税收、就业,等等。但不管哪种形式的大型联合钢铁集团,政府的本意是增强钢企的体质,因为在宏观调控与金融危机夹击之下,脆弱的民营钢企已有不少轰然倒下。力挽狂澜于既倒,政府着墨之重,让人感念。
然而,政府的“温暖”之手,市场主体似乎并不领情。原因很简单:如果联合是松散型,1+1≤2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是紧密型,谁愿意消化一堆债务和低质量的设备?又有哪家企业具备接盘意愿和实力?
政府拉郎配受阻,但钢企自救也软弱无力。早在2006年,当地就有五家钢企抱团取暖,可是,并没有取得协同效应。有的已在环保风暴之中倒下,未倒下的正在新一轮市场周期中痛苦挣扎。显见,即使市场主体的自我救赎,如果不能实现产业链之间的协同与互补效应,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与技术装备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如螳臂挡车。
必须承认,安阳民营钢企兼得先天不足和后天不顺。其一,曾依托资源优势的安阳民营钢企,在经过了多轮的市场洗礼之后,并没能与时俱进,迅速做大做强,丧失了行业的战略机遇期,逐步陷于资源稀缺与技术装备落伍的尴尬境地;其二,人才匮乏,出身各不相同的钢企老板中鲜有大开大合之辈,缺乏足够的战略视野和丰富市场手段及市场技术,往往限于眼前和局部利益;其三,产业政策和行业周期双面夹击,没给剩下者太多的喘息之机。
眼下,全国各地刮起了钢铁产业合纵连横的整合风潮,钢铁产业的规模与技术装备优势越发向大型联合钢铁集团集中。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内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在政策与市场的推力下,会越发显现。安阳的永兴钢铁公司被沙钢收购后的表现,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剩下者,是采取更多市场手段和商业智慧去寻求破局,还是在“顺境中小富即安、逆境中抱残守缺”,抑或干脆顺势出局?是该选择的时候了。不破不立,也许这是安阳跨过钢铁门的最佳心态。
而当地政府,不妨归位。把市场的交换给市场,只在培育优良的市场行为环境上下足工夫,同时摆脱对钢铁的依赖,也许门外就是“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