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间,钢材价格“风向标”宝钢,底气十足地率先提高了2010年1月的钢材销售价格:每吨涨幅20元至600元不等。其中,厚板、船板等品种上调幅度为50元/吨,电镀锌板上调600元/吨,其他品种涨幅不一。
上涨的不仅仅是价格,亦有产量。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11月份,我国粗钢产量达4726万吨,同比增长37.4%。而整个1至11月份,粗钢产量的同比增幅则为12.1%,达5.1973亿吨。
“量价齐升”的局面,不仅仅出现在钢铁业,同样的故事,也在其它大宗基础原材料行业上演。
11月,中国的铜产量为42.07万吨,同比增加20.4%;原铝产量为135.45万吨,同比增长33.5%。而截止到12月11日,长江现货市场上六种基本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锡、镍的价格,较今年2月份的最低点,已经分别上涨了101.1%、33.1%、46.7%、71.8%、20.6%和49.4%。
在基础原材料行业的推动下,1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终于由负转正。在此前将近一年的时间里,CPI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
乐观情绪弥漫于钢铁、有色行业,多家企业对本报记者表示,对明年下游需求一致看好。“现在的需求确实很好,我们的生产线都是满负荷的。”铜陵有色董秘吴和平对本报记者称。
不过,这种景象能够持续多久?“投资拉动的效果已经显现,现在这种情况,应该至少可以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首席金属分析师刘旭对本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