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构建中国进口铁矿石新模式,同时,中国不会盲目跟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企业确定的价格。”昨日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在青岛再次表示中方的态度。
10月15日至17日,被业内称为铁矿石价格谈判热身序幕的“第九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在青岛举行。该会议聚集了宝钢、鞍钢、武钢等国内钢铁巨头外,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和FMG公司等也均派员参加。三大矿山方面与中方存在极大的谈判分歧,不过仍然派出代表列席,主要是了解中方主流的态度和声音。
昨日单尚华明确阐释了其所指的“进口铁矿石新模式” ,一是铁矿石结算时间从过去的每年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更改为从1月1日到12月31日;二是坚持价优量大原则,不同地区、不同铁矿石品位、不同质量、不同矿山企业分别确定一个铁矿石离岸价格。单尚华强调,“这个价格只有一个,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有长协价和现货价的区分。”
按照业内人士的理解,所谓“一个价格”,是指今后铁矿石进口只保留长协价,而取消现货价。上述人士认为,要实现单尚华的这一番“中国新模式”并不容易。
首先,铁矿石进口现货有上升趋势。近期力拓方面透露其发往中国的铁矿石,从原来的三成现货,增长至五成,比例在增加。另外必和必拓与淡水河谷也是类似的状况。
其次,占据国内钢铁产能半壁江山的民营钢企并无签长协的权利,均采用现货价进口,中钢协是否能够将铁矿石谈判的利益好处带给这些层面的企业,否则“统一市场价格”只能停留在一种说法和观点上。
另外,我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占据15%~20%的比例,均采用的是现货价进口,若取消现货价,要么印度矿企也将打破惯例与中国进行长协谈判,要么退出对中国的铁矿石市场。
不过,西澳大利亚州政府驻华商务代表处首席代表庄彬俊在研讨会上表示,长期来看,西澳铁矿石不但能够取代印度对中国的出口,也能取代中国国内的铁矿石产量。他还预测,目前西澳铁矿石出口的50%依赖中国市场,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