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出炉,双双放慢脚步的GDP和CPI,使得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滞涨”的担心缓解,对其所展现出的“软着陆”趋势较为乐观。
昨日,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表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为9.4%,尽管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连续回落,但从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物价涨幅回落及其他先行指数来看,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趋向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小。与此同时,在回应未来物价走势时,盛来运表示,四季度物价将继续下行。
根据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34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54795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35557亿元,增长9.0%。
值得一提的是,从区域来看,由于从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的增长引擎快于东部地区。前三季度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12.2%,中部地区增长18.3%,西部地区增长17.1%。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的GDP增速在全国各地区经济增速排名靠后也证明了这一点。
单从三季度的GDP增速来看,9.1%的同比增速稍低于此前市场预期,也是今年以来连续两个季度增速回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国内需求放缓是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尽管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但三季度贸易顺差比二季度增长170亿美元,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上升的,相比而言,国内需求增速则继续放缓,投资和消费的名义增速均出现了放缓。不过,综合来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主因是国内宏观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
当被问及目前欧债危机仍有蔓延之势,国内的物价又处于高位,很多中小企业现在又出现了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是否存在面临二次探底的经济风险时,盛来运表示,从各地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民间投资增速加快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PMI等现行指数的连续回升来看,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趋向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小。
而物价在7月份登顶之后连续小幅回落是否意味着年内物价拐点已经形成?对此,盛来运表示,综合经济增速适度回调、流动性不断收紧、粮食取得新的丰收、后三个月的翘尾因素在不断减弱并归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近两个月PPI指数出现回落等各方面有利因素,四季度物价下行的可能性较大。
今年政府制定的控通胀目标为4%,而前三季度的CPI增幅为5.7%。业内专家表示,实现这一目标可能性已经不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室副主任刘仕国表示,如果想实现全年5%的物价水平将意味着四季度通胀水平需控制在4.3%左右。
盛来运表示,目前物价能在高位运行,对于未来物价的走势不能掉以轻心。影响物价上涨的一些长期因素,短期之内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消除。特别是在结构转型期、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资源成本的上升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难以在短期之内得到控制。另外,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比较大,特别是在目前一些主要国家仍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世界流动性仍然非常充足。所以我国还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