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4个地区工业实现利润6908亿元,同比增长102.6%。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4)生产信心增强。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上升至135.5,达到2008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5000户企业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45.9%,比上季上升2.7个百分点,在2009年一季度达到谷底后已连续4个季度回升。
3、三大需求结构改善
一季度,投资需求高位回落,消费需求持续向好,净出口明显恢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改观。初步测算,一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2%,与2009年基本持平;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9%,较2009年大幅下降34.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9%,同比提高34.9个百分点。目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向正常水平靠拢,国内需求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投资需求高位回落。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自2009年二季度达到本轮投资高点后,目前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减速,正在向合理区间回归。其中,政府投资明显收缩,社会投资活力增强。一季度,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幅9.1%,较去年同期回落21.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投资增幅高达41.6%,较去年同期提高13.9个百分点,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强劲反弹,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支持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2)消费平稳较快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4%。一是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继续升温。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4.2%,带动相关家具类消费增长37.6%;汽车销售达到461万辆,较去年销售旺盛的四季度增长15.9%。二是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扩大了相关商品消费,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603万台,比去年四季度增长16.8%,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比去年四季度增长61.6%。三是旅游、信息、文化等服务消费发展势头良好,全国旅游收入大幅提高,电影、演出等文化消费出现火爆局面。
(3)进出口形势继续好转。在世界经济复苏、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回升、国内外贸政策显效等因素影响下,我国进出口已出现连续5个月正增长,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4.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64.6%,进、出口额均超过2008年同期水平。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导致顺差规模下降,同比减少479亿美元,3月当月出现72.4亿美元逆差。从产品结构看,机电类产品出口增势较强,一季度出口增长31.5%,高出同期出口总额增速2.8个百分点,在总出口中占比提高到59.8%;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3月份纺织品、玩具的出口增幅分别低于整体17.4和9.8个百分点,服装和鞋类出口出现了19.8%和6.5%的下降。
4、物价水平小幅上涨
在翘尾因素、成本推动、输入型通胀的影响下,一季度我国物价呈现温和上行走势,社会通胀预期进一步增强。一是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4%。其中,由于春节及灾害因素,以粮食、鲜菜、鲜果为代表的食品类价格上涨较快,达到5.1%;此外,房地产销售旺盛导致居住类价格上涨,涨幅达2.9%。食品与居住价格共拉动一季度CPI上涨2.1个百分点。二是生产价格上升较快。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国内市场需求增加、货币流动性宽松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从环比看,3月份上涨0.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PPI的大幅上升,加大了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
在肯定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当前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基础仍然脆弱,环境仍较复杂。一是全球需求仍显不足,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出于本国经济发展要求与政治压力,频繁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我国面临的贸易环境不容乐观;二是国内方面干旱、低温等农业灾害频发,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行压力增强,国际方面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涨幅超出预期,我国输入型通胀风险提高,社会通胀预期不断强化;三是重工业增长快于平均水平,一季度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较快,粗钢、水泥、十种有色金属等投资类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0.3%-36%,导致电力、石油等能源消耗增加,减排任务艰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短期难以缓解;四是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2%,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5.9%。温州、三亚、海口等地房价涨幅达到20%-65%。房价过高不仅挤压居民其他消费,引起社会不满情绪,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了潜在风险。
对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贯彻农业扶持政策,优惠尽早落实到户
针对当前农业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价格上涨的问题,必须加大力度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稳定农户预期,促进农业生产。
(1)督促各级政府加快推进“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进度,尽早将政策落实到位。
(2)抓紧下发财政预算中当期支农资金,增强农业生产的资金配套能力。
(3)加大农业受灾地区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区域倾斜政策,增加受灾地区农业生产恢复资金,为旱区饮水工程、增雨工程、生活救助工程提供资金保证,帮助灾区尽快渡过难关。
(4)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适时适度调动粮食储备,增加粮食供应,保证粮价平稳运行。
2、抑制高耗能产业扩张,坚决控制新开工项目
针对当前高耗能产业快速增长、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仍然较高的问题,必须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落实“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政策,加强管理,提高投资效率。
(1)在资金来源方面,将限制“政府投资的新开工项目数量”作为重要抓手,管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控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投资,逐步降低新开工及高耗能项目数量。
(2)在信贷方面,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产能过剩行业、高耗能行业贷款的审批,规范贷款条件,同时随时监控已放贷项目资金的运用情况,严肃处理各类违规行为。
(3)在土地管理方面,各级政府对新开工项目尤其是高耗能项目用地的审批应严格把关。
3、适当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恢复危机前的汇率形成机制
针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应考虑适当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恢复到危机前的汇率形成机制。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两点:
(1)现阶段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步形成,对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时机的把握应尽可能赶在更多国际热钱流入中国之前,以免积重难返。
(2)在决定汇率浮动幅度的过程中,应参考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利率及利差水平,同时做好国际资本换汇成本的核算研究工作,保持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有序性、可控性和渐进性。
4、落实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
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
(1)组成专门调查组摸清地方政府当前土地管理情况,改革现有土地出让办法,避免由于地价上涨带动房价高企。
(2)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发中小户型住宅,扩大有效供给,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购房需求。
(3)根据近期国家出台的政策,严格二套、三套房贷管理,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督促各级金融机构尽快出台房贷细则,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项目和购房个人停止放贷。
(4)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打击部分房屋中介与房地产商联合哄抬房价的行为。
(5)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货币流动性过分宽松,应进一步加大流动性管理力度,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将货币环境调整到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