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国,长三角、珠三角双峰并峙;环渤海地区、海西经济区优势异禀,在中国经济版图中虎踞龙盘。在既不靠海又不沿边的中原地区,以河南为主体构建“中原经济区”,我们的优势何在?
日前,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访豫活动见面会现场,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14分钟的讲话赢得16次掌声。在这次讲话中,卢展工如数家珍,细数河南十二大优势,即“中之势、根之势、正之势、和之势、人之势、物之势、文之势、农之势、城之势、工之势、力之势、为之势”。
硬实力河南过得硬
在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眼里,这十二个“势”是对河南具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优势的“全覆盖”。他说:“要推动中原地区发展,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平台。在构建中原经济区过程中,硬实力和软实力缺一不可。”
硬实力,河南过得硬。河南是“中国之中”,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北煤南运、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都要经过河南。中之势,即区位优势不可替代。“现在河南的物流,到全国许多重要的城市,最慢也不会超过一天,这样的优势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喆说。
硬实力,还体现在资源优势上。自然资源即物之势,河南可谓上苍垂青,地上多名山大川,地下富藏矿产资源。平顶山是煤都,栾川是钼都,叶县是岩盐之都……煤、石油、天然气储量都在全国前列。
今年7月,河南人口突破1亿,同时拥有3000多万富余劳动力,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曾经被经济学家公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李兴山说:“河南的1亿人口就是河南的最大财富,是河南的力量和优势所在。小优势乘以1亿就成了大优势,小潜力乘以1亿也就成了大潜力。”
国外一家媒体这样评价河南农业:用中国1/16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10的粮食,不但养活了几乎相当于全欧洲的人口,还每年向外输出350亿斤粮食和粮食制成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农之势”的影响力已超越国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河南工业总产值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五,规模、位次均跃升工业大省行列。
“郑东新区让人刮目相看!”外地人造访郑州,都会发出这样的惊叹。事实上,在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范围内,中原城市群已成为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都市圈,省会郑州已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在会见海内外河南商会会长时,省长郭庚茂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市场、区位、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发展优势正日益凸显。现在的河南商机无限!”
软实力河南底气足
北京时间8月1日零时,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参加投票的21个成员国的代表仅仅讨论了一分钟就鼓掌通过。这是中原文化对全世界的又一次“完美征服”。
软实力,河南底气足。煌煌5000年中国文明史,前4000年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在中原。这里诞生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是民族之根;这里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是科技之根;这里占据了中国八大古都的半壁江山,是城市之根;这里创造了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是文字之根;这里是佛教最早的传承地和道教的发源地,是宗教之根;这里繁衍了最早的商业文化,是商之根……独一无二的“根之势”,将中原文化浇铸得无比厚重而丰盈。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说,在台湾,很多人都自称“河洛郎”,广播电台里播报的依然是中原时间,因为“河南是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
构建中原经济区,全省上下热情正高,氛围正浓,形成了谋发展、图振兴的强大合力。“三平”精神正在中原儿女中弘扬,求实、求效、求为、求兴的作风正在干部队伍中锻造,一桩桩务实之举、民生之策陆续出台。一亿河南人正在满怀豪情,凝聚力量,干事创业的“为之势”激情涌动,上下一心“力之势”不可阻挡。
在卢展工看来,这十二种河南之势,其势能就如“吊在空中的重物”,一旦落下,就会形成巨大的动能,在中原经济区的构建中强力迸发,有力推动整个大中原地区的崛起。
构建中原经济区,时不我待,构建中原经济区,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