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南阳“伏牛奋蹄”,与2005年相比,南阳市的GDP由1000亿元提高到今年的2000亿元左右,翻一番。
“十二五”伊始,南阳被定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区和向外对接的前锋、‘联南启西’的桥梁”。这对于处在豫鄂陕毗邻地区的南阳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南阳期待“卧龙腾飞”,已经准备好了。 回眸十一五
成果
GDP翻一番,年产值2000亿
南阳古称“宛”,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在河南各省辖市中,南阳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与2005年相比,南阳市的GDP由1000亿元提高到今年的2000亿元左右,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如期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增长目标;人均GDP由9600余元提高到1.8万元,五年接近翻一番;粮食连续七年增产,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117.6亿斤,连续五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
“十一五”以来,南阳市大型建设提速,鸭电二期、热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粮食主产区建设、农运会场馆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建成或开工建设,核电、抽水蓄能电站、郑渝高铁南阳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53公里,位居全省第一位。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今年底中心城区人口可望达到1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
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南阳‘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用‘大事多,要事多,喜事多’来概括!”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说,“农区工业特色化,特色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聚集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十一五”期间南阳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经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河南天冠集团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以宛西制药、福森药业为龙头的中药加工产业,以三色鸽乳业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产业,以镇平地毯为龙头的桑蚕丝加工产业等均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六大优势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农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南阳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1家,年销售收入350亿元,辐射带动50万农户,市内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77万人。
科技高新技术产品走向世界
科技方面,南阳市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光电、新材料等产业,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重大科技专项。其中,南阳市共承担省重大科技项目8个,获省科技资金支持近5000万元,占全省总数的1/7。
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攻坚,南阳防爆电机集团研究开发的核电机技术,河南天冠集团研究开发的全降解塑料技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受到世界关注。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使得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由“十五”末的42.7%提高到现在的49%,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居全省前列。
移民成功完成万余移民试点工作
“十一五”期间,南阳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特别是把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大规模移民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牢固树立移民就是为民、爱民、富民的理念,举全市之力,全力以赴推进,去年成功完成1.08万移民试点工作。
今年9月,已顺利完成第一批6.09万大规模移民搬迁工作,第二批8.6万移民搬迁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实现了顺利搬迁、安全搬迁、和谐搬迁,受到李克强副总理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展望十二五
打造豫鄂陕三省连接纽带
“十二五”期间,南阳的发展定位是,打造豫鄂陕毗邻地区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新的综合交通枢纽。更好地承担起中原经济区“联南启西”任务。
黄兴维说,省委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南阳打破行政区划,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找准“共同语言”,促进资源和要素集聚,争当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从省内来讲,南阳与平顶山、信阳、驻马店等三市相连,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发展空间很大。
从省外来讲,南阳与湖北的襄樊、十堰和陕西的商洛相邻,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有不少共同点,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增速也都在两位数以上,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二五”期间,南阳要打造三省连接纽带。
“联南启西”,就是联系开启南部的十堰二汽、武当山、古隆中,陕西的兵马俑、华清池等相关优势产业,继而升级南阳汽车零配件产业基地,构筑山水文化旅游圈。
目前,南阳通过反复筛选论证,共筛选确定“十二五”重大项目2733个,总投资1427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