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安徽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安徽分站 >> 本地资讯 >>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面对金融危机逆势而上

广告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面对金融危机逆势而上

来源:中国钢材网 编辑: 2009年06月09日 15:23:00 打印

  组建仅仅半年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缘何能够逆势而上——

  班子强 企业强

  背景:作为河南整合资源、做强做大煤化产业的新载体,成立于2008年12月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是在原永煤、鹤煤、焦煤、中原大化、省煤气化基础上重组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总资产逾700亿元,占有煤炭资源320 亿吨以上。

  “这是全省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效益最好的企业。”今年初,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考察一家省属国企时如是评价。事实上,它也被业界视为河南最具成长性和活力的企业。

  在门类众多的河南国企中一连担当几个“最”——哪家企业这么牛?

  或许人们对“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这个名字尚且陌生,但提起永煤、鹤煤、焦煤、中原大化和省煤气化,业界并不陌生。

  组建仅仅半年,但这个由河南5家煤化国企集结而成的“煤化航母”,已经显露出不同凡响的“起航”速度与力度。一季度,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集团公司煤炭产量仍达到1252万吨,同比增加520万吨;永煤销量增长逾103%;中原大化实现开门红;省煤气化经营“回暖”……成员企业纷纷交出骄人成绩单。

  逆势而生,逆势而上。“五指要成拳,必须紧紧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龙头”。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雪枫深感责任在肩,“提升领导班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得练好‘三字诀’”。

  筑牢一个根基——

  思想政治建设

  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领导班子建设根基是否牢固。集团公司党委清醒地看到,只有拧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思想樊笼一打开,发展思路自然来。集团公司下属的永煤集团便是明证。2000年,它还是全省第二亏损大户,一年亏损额上亿。究其根源,问题出在思想上。然而,经历了8年4次思想大解放后,永煤却成功实现3次大“跨栏”。

  第一次是2001年。针对产量不高、质量不好、效率低下、人心涣散的困局,永煤党委打出关于采煤、核算、内部运行等一套“组合拳”。就是这些起初不被看好的“怪招”,让企业当年就扭亏为盈,两年后产量就突破1000万吨,利润突破3.1亿元。

  第二次在2003年,标志是与宝钢、巴西淡水河谷战略合作。“煤炭市场形势那么好,两块优良资产与宝钢合作,无异于‘往别人碗里夹肉’。”永煤内部很多人不理解。结果,牵手宝钢不久,武钢、马钢、沙钢、莱钢等2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纷纷登门,签订长期供销合同。

  一年后,第三波解放思想浪潮又“汹涌”而来。企业发展是偏居一隅,还是放眼全国全球?是只守煤炭吃老本,还是拉长产业链多元发展?解题的答案是,永煤在省外选定320亿吨储备资源;年销售收入中非煤产业比重已超过煤炭产业。

  第四次则就在“煤化航母”组建不久。针对一些子公司观念陈旧、发展不平衡现状,集团公司开展了“大集团、大战略、大目标”讨论。特别是当永煤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文化理念,“呼”地猛刮进成员企业时,不少员工甚至高管惊呼:“这股风太清新,清新得有点让人受不了!”然而,变革的种子已悄然萌芽。

  “骨头缝里剔肉”、“老虎口里拔牙”……这是长期以来对焦煤韩王公司一线生产的形象描述。年初一次大会上,焦煤党委副书记张延明甫一上任,就点了韩王的名:“韩王的精神可贵,但观念陈旧。在那样的条件下采煤,与其说充满敬意,不如说有些悲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应该向外看、出去闯。”

  猛击一掌,振聋发聩!对韩王乃至整个焦煤的领导层来说,不亚于一场“思想地震”。实际上,这样的“思想地震”,眼下仍在集团公司成员企业中此伏彼起……

  优化两个机制——

  干部任用考核

  树业绩导向,凭实绩用人,集团公司坚持“四不用、三优先、三鼓励”的干部使用标准。

  所谓“四不用”,即不思进取、不干实事者不用;品头论足、到处逢迎、善于“公关”者不用;不敢负责、不敢碰硬、绕着矛盾走的不用;搞花架子、虚报浮夸、善于作秀的不用。还有一条“军规”更吓人:凡上级领导打招呼,至少两年内不考虑提拔!

  “三优先”,即优先从一流的团队选拔干部,从做出一流业绩的员工中选拔干部,从艰苦地区工作过的员工中选拔干部。

  “三鼓励”,是指鼓励机关和本地区干部到艰苦地区工作,鼓励专家型人才进入技术或业务型职业发展,鼓励干部向技术化和职业化转变。无论刚到公司的大学生,还是在机关工作的职工,若没到贵州、新疆等外地工作过,提拔基本没戏。

  陈雪枫解释,这个“四三三”标准就是要树立一种积极的用人导向,鼓励干部把心思花在事业而非关系上。

  反过来,等官、熬官的也没出路——集团公司不搞论资排辈。来自永煤的小伙子马正兰,24岁就当副矿长,26岁便升任矿长。而今,永煤的矿长,无一人超过40岁。“一个副科级干部,业绩好完全可以破格提处级。”陈雪枫说,“但今天上任,明天你不行,照换!”

  为避免“万马争过独木桥”,集团公司还搭建起“H”型发展双通道,开通管理、技术两条线。而为了确保公平公开公正,提拔一律“考”字说了算,不分内外。现在,集团公司大规模选拔一年至少一次,70—80个岗位,全国范围内选。

  干部使用如此,干部考核更细、更严格。为发挥考核机制的驱动和导向作用,考核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业绩与素质相结合,对干部实行360度综合测评。而且,考核结果可不虚:直接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调整相结合,跟薪酬兑现相挂钩。得分前10名的提拔重用,得分后5名的黄牌警告或降职免职;若连续两年得黄牌,干脆免职。于是,同是正处级干部,收入可能相差10倍、20倍;同年参加工作,收入也可能相差10倍……

  锻造三支队伍——

  干部人才党员

  只有把每个人的智慧集中起来,才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集团公司党委深谙此道,从组建之初便加紧对干部、人才和党员三支队伍的锤炼锻造。

  “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来打造优秀干部团队。”集团公司党委强调“用心做事”的核心理念,干部要以良心、责任心、事业心来对待岗位和工作。

  同时,“岗位奉献期”的概念在干部中也十分流行。一个人在关键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的时间有限,要充分利用,多为企业做贡献。于是,在外出谈判的车上,7个班子成员中有5人挂着盐水瓶,让谈判对手深受感动,最终促使全国首例煤钢合作项目成功;于是,外派贵州的干部于顺德自我加压,不到4年便将45万吨的年产规模拓至1000万吨……

  秉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练什么”原则,集团公司对人才分层培养,提升素质。5月12日,在集团公司的研讨会上,陈雪枫言之凿凿:各成员企业要调整资金投入方向,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力争年底出一批“科技百万富翁”。这是集团公司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的新鲜例证。“除了高薪,还要靠事业用好人才,靠感情留住人才。”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杨延华说。

  科学的“指挥棒”作用明显。在前不久表彰的首批河南省省管企业拔尖人才名单中,集团公司也有22人入选……

  在集团公司,还有一条“铁律”没商量:凡新成立公司,党组织必须与行政同步配置、同步开展工作。党员队伍,始终被视为先进人力资源被企业委以重用。“党员先锋岗”、“党员挂牌上岗”、“岗前党员宣誓”……这些党建载体让党员的示范带动之效看得见、学得到。

  2008 年,整合后的集团公司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利税逾90亿元,煤炭产量达4500万吨。但对照集团公司的目标:营业收入达千亿元、利税百亿元、煤炭产量超5000万吨……集团公司党委尚不能轻松。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严’字当头,用科学的发展与管理理念抓班子、带队伍,起步十分稳健。”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申振君表示,不久的将来,一个核心竞争力突出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定会站立起来。

上一篇:郑州200套廉租房房源即将交付入住 每套月租22元

下一篇:新型钢材在河南变电站首次应用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