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在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富士康中高级人才招聘上万人应征。
20年前,农民工开始“十万大军下东南”,成就了“MadeInChina”的傲世辉煌。彼时,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渐次转移至中国沿海地区。
20年后,南飞“候鸟”纷纷回归故土中原,即将成就的是“MadeInHenan”的“黄金时代”。此时,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蜂拥奔向河南。
也许可以大胆预测一把:“孔雀”从此不必东南飞!
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1亿人,6209万农民,32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
人力资源,不但是中原经济区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更是中原经济区的第一优势资源。
【撤离沿海】
10个新增员工
3个来自沿海
8月14日,河南人才市场,全球代工巨头富士康招聘现场。
在青葱的“85后”求职人潮中,年过40岁的王英(化名)引起了记者注意。
“2000年,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去深圳了。”王英说,她记得很清楚,当时在深圳进一次人才市场还要交5元钱门票,求职的人也像今天这样多。幸运的是,王英被中兴通讯录取了。她在这家世界知名的公司里从事研发工作,干了7年多。
2008年,王英返回郑州。“很亏,但没办法。”她说,孩子上高中,要考大学了,她再也不想和孩子分开。7年多的“双城记”,已经亏欠孩子太多。
王英投简历时,一位中年男士问富士康招聘主管:“我排了1个多小时队,就想问问您,我弟弟在杭州富士康,能转到郑州富士康工作吗?”
8月15日,郑州西四环娅丽达工业园。
“2009年春节至今,娅丽达新增员工中,30%是从沿海回来的,包括广东、江苏、上海等。”娅丽达董事长助理王普告诉记者。
娅丽达是郑州女裤领军企业。今年春节前,娅丽达到沿海招聘,相中了两个老家是河南的打版师。
“河南有这样的企业?”打版师将信将疑,因为好的打版师月工资要万把块钱。
如今,其中一个打版师已经在娅丽达工作几个月了。
“沿海回来的员工,职业化程度比较高,管理方法、管理理念比较新。”王普说。
据了解,最近这几个月,娅丽达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约2000元,有的熟练工能拿到3000多元;班组长2700元左右,车间主任4000元。
而在王普的印象中,郑州服装企业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2000年时为七八百元,2005年约为1300元,今年约为2000元。
如果说当年的“逃离”故土充满悲情色彩,如今的回归则是一种理性选择。“逃”和“回”,都揣着希望。
【回归故土】在中原大地同样可以“安放青春”
富士康和娅丽达,恰好是河南经济中两股力量的代表。
富士康是“外来力量”,被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推向河南;娅丽达是河南经济的“内生力量”,河南工业化加速,一批本土制造品牌迅速成长。
英国《金融时报》称,富士康把部分生产线转移至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表明中国经济格局开始变化。文章称:“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现象。现在,我们也许就要看到第二幕”。
富士康首条生产线开工仪式现场,该集团一位高管告诉记者,富士康在郑州将造一座“城”,也许是80万人的规模。这,相当于大半个固始县。固始,这个河南第一人口大县、全国第三人口大县,有170万人。
而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富士康企业,共有80万员工,其中河南籍员工为15.7万人,约占五分之一。
富士康内迁河南,意味着几十万河南农民工从此不必再做“候鸟”。
和富士康同行的,还有中兴通讯、海马汽车、娃哈哈、人民电器、杉杉集团等一大批看中河南独特优势的企业。
娅丽达则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企业。“十省通衢”的区位优势,让郑州成为服装流通重地。继而,商贸反哺工业,培育出了叫响全国的郑州女裤产业集群。
截至2008年年底,郑州市共有各类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2000多家(户),从业人员35万人(其中纺织行业5万人,服装生产加工10万人,服装流通领域20万人)。
除了服装行业,宇通、日产、海马等汽车制造企业,三全、思念、白象等食品加工企业,要么是上市公司,要么是全国性知名公司。它们既容纳了诸多一线产业工人,也给白领们提供了广阔舞台。
郑州只是个侧影。
放眼河南,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正在河南落地、扎根、生长、开花。想要逃离沿海的产业工人和想要逃离“北(京)、上(海)、广(州)”的白领们,在直面高企的房价和漂泊的心情时,总在忧愁无处“安放青春”。
然而,转过身也许会发现,故土河南也可以安放自己的青春和幸福。
【历史贡献】曾经成就“MadeInChina”的傲世辉煌
如果把时光拉回到1989年会发现,那一年春节,铁路开始一票难求,“民工潮”的说法首度见诸报端。挤在火车上的,想必有不少河南老乡。
改革开放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先是“流”向乡镇企业,而后,随着经济改革重心移至城市,他们开始“漂”向城市,成了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十万大军下东南”,说的正是当时的情况。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改革迎来新高潮,外商和我国港澳台直接投资大量增加。更多河南人开始南下,打工、跳槽、下海,热闹非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农民进城的脚步受到羁绊。直到2000年之后,中国加入WTO,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到中国沿海的速度急剧加快,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蓬勃发展,让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可以说,是一波接一波“漂移”到沿海的农民工,成就了“MadeInChina”的傲世辉煌。
这其中,河南农民工做了多大贡献?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一书中的数据显示,2005年底,我国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为1.2亿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1557万人,其中省外转移达999.6万人,省内转移554万人,境外转移(含外派劳务)3.4万人。信阳、南阳、驻马店、周口、商丘等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都在100万人以上。
2005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2.38%,增量占全国总数的19.35%。
可以说,没有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辛勤劳作,“中国制造”的“天”就会塌下一大片。
【展望未来】即将成就“MadeInHenan”的“黄金时代”
变局悄然发生在2004年。
当年,沿海出现了“用工荒”,年轻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新阶段。
有关资料表明,2005年,我省999.78万省外转移人员中,东部占57.82%,比上年减少6.6%;中部占25.66%,比上年提高4.11%;西部占16.52%,比上年提高2.5%。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是:东部地区转移的数量越来越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数量越来越多。2005年时还有一个预测——预计到2013年,河南省内转移就业的规模可能超过省外输出规模。
引发这种变化的,是河南本土经济的快速崛起和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双重力量。2005年时,大河报就开始持续关注沿海产业向河南转移问题,见证了最初的“雷声大,雨点小”到最近一两年众多项目纷纷落地的这一过程。尤其是去年“大招商、招大商”行动,结出累累硕果。富士康入豫,更是最具标志性的事件。
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河南,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迁徙,“诱惑”它们前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河南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人口众多,这是河南以前有意或无意回避的字眼。诸多的人口,曾经被当成负担。但是,在劳动力成本日渐提高的今天,河南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日渐凸显。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超过1亿,其中农村人口6209万。仅就人口数量而言,河南在全球可以排第12位,因为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也就11个。如今,河南平均每天出生3200多人,每年出生120万人。农业大市周口和南阳人口都超过1000万,有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仍需要持续向城市转移。
丰富的人力资源与蓬勃发展的产业经济一相逢,将成就的是“MadeInHenan”的“黄金时代”。
【深度探因】
“孔雀”从此不必东南飞
发展经济学家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进入非农产业的根本原因是农村比较收益较低而城市工业部门比较收益较高。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有规律的人口迁移活动,特别是农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都是伴随着工业化开始的。
20年前,农民工向东南沿海迁移时,沿海工业化正在起步。
如今,河南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地转移,折射出河南工业化正在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意味着,“孔雀”从此不必东南飞。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和启动工业化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国家。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其实就是英国的工业化史。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一书,研究了世界上多个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比如韩国,实行的是先工后农,严格说是重工轻农,甚至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城乡发展失衡。
而中国台湾地区则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制定了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同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对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湾经验,当为河南借鉴。
事实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思想正是——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安全为代价,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会发现,这一战略,是河南农民之福,是河南经济之福,甚至是中国经济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