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11月7日开始,中国钢铁工业开始了新的征程。这一天,工信部出台了《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 《规划》)。
今后5~10年中国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转变必须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都浓缩在这份《规划》中。
依照发达国家发展经验,钢铁等大宗商品的流通必须依托强大的物流为支撑。作为物流量巨大的钢铁行业,其变革调整必将对物流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关系到钢铁企业能否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之一。《规划》无疑为我们观察钢铁工业及物流行业即将或正在发生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
为此,我们邀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秘书长王建中和银河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王国平等业内专家深入解读《规划》中的亮点及其对钢铁物流行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亮点一:规划12次提及 “服务”
规划原文: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战略合作机制,发展钢材深加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产品价值和企业服务功能,促进由钢铁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
王国平:钢铁发展方向重大转变
本次规划首次将“钢铁服务商”作为指导性词汇,预示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转变。规划中“服务”被12次提到,充分说明其趋势即将形成。“服务”是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赢利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国外已有众多成功先例。
“钢铁服务”主要涉及:a。与下游企业战略合作,b。建立钢材服务中心,c。发展咨询、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d。相关服务外包。
对行业而言,这种转变必将对行业竞争结构带来冲击:首先是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其次是通过物流、电子交易等相关环节的改变进而影响钢铁行业自身的运行。不过,目前就国内环境来看,总体尚处在摸索阶段,特别是运作模式积累不够,在企业观念转变上也尚需时日。
王建中:钢铁物流发展迎来机遇
本次规划多次提及 “服务”,这是以往 “重生产轻流通”落后观念的重大转变,钢铁行业的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外包等产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钢铁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相关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钢铁上、下游企业,对于加工配送、金融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整合传播等钢铁物流延伸服务的需求程度不断提升。
专业综合服务商,应该朝着集钢铁贸易、物流、金融、信息共享、加工配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发展。
今后应通过整合,打造一个钢铁产业战略合作供应链体系,继续完善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将供应链体系内包括原料供应、物流服务、金融服务、钢材销售等钢铁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机串联起来,不断形成产业链“竞合”优势,从而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今后行业竞争的加剧也将促使钢铁生产企业日益重视物流服务,更多寄希望于通过物流能力的改善提高客户响应能力,贴近顾客需求,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亮点二:布局考虑物流配套能力
规划原文:根据资源能源条件、市场需求、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物流配套能力,统筹沿海沿边与内陆、上下游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王建中: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
此次规划首次提到产业布局要考虑“物流配套能力”。由于,钢材具有典型的销售半径,产品一般只能覆盖300~500公里的需求。假如布局不合理,产品远途倒运必然增大物流成本。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区域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钢铁工业“北重南轻”的布局长期未能改善,环渤海地区钢铁产能近4亿吨,50%以上产品外销,从而增加了运输成本,造成整个行业物流的成本非常高。
此次规划中对钢铁产业的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这将对钢铁产业的流量、流向、运作效率等产生积极影响。对产能的控制将使未来我国钢铁物流流量趋于稳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及布局日趋合理,将更易于建立流向清晰、规模经济的钢铁物流体系。
至此,“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生产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终于有了明晰的发展规划,但钢铁物流仍尚无完整成熟的配套布局方案。
王国平:需提前规划原料来源
此次规划指出“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钢铁基地,中部地区不增加钢铁产能总量、西部地区适度发展、继续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可谓“重南轻北”。
考虑到目前从北至南数量相当大的钢铁物流,发展东南地区的钢铁产能逻辑上完全正确。但同时仍需关注两点:一是大力发展东南钢厂,将会使北方钢厂的供需关系更加恶化,发展东南需和北方淘汰紧密结合;二是由于东南地区矿石和煤炭天然性的缺乏,若不提前规划原料的来源,不仅将使得相关物流成本增加一倍,还会使得我国矿石对外依存度提高,钢铁在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进一步降低。
亮点三:将产品升级列为第一目标
规划原文:为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钢铁企业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将提高量大面广的钢材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钢铁产品性能和实物质量。
王建中:产品升级促进加工物流发展
随着产品的升级,钢材的专用性逐渐提高,意味着下游领域的收窄。传统的流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专用材需要依托专业的加工物流配套体系,即加工配送中心。
完善的钢材加工配送体系伴随着产品专业化同时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相辅相成,构成未来企业销售的核心竞争力。
规划中还提到,“联合下游行业开发钢铁新材料和下游产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钢铁材料解决方案,实现钢铁工业与下游行业互利共赢”。这实际上是要求钢铁企业要根据下游用户需求不断延伸和丰富服务内容,不应单纯提供产品,要给客户提供加工配送在内的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王国平:产品升级考虑下游需求
产品升级是结构升级的关键,因此也是 “十二五”的重中之重。本次规划将该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包括对关键品种消费增速的预测、对下游需求品种的分析、对关键技术设备及工艺的规定、对产品质量问题的详细要求等等,无一不透露出政府在产品升级方面的坚定决心。
而这种调整也的确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我国钢铁产品在质量和结构上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这也是未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亮点四:提出钢材消费峰值点
规划原文:预测我国粗钢需求量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峰值弧顶区,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2020年期间,峰值约7.7亿~8.2亿吨。我国钢铁需求增速将呈逐年下降趋势,进入平稳发展期。
王建中:钢铁流通格局将发生巨变
钢材消费的峰值 (饱和点)的出现,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业将由快速扩张期步入后扩张期,经济发展对钢铁等主要基础性原材料的需求强度将逐渐转弱。
就钢铁市场流通格局而言,钢铁产业进入后扩张期以后,流通行业将成为我国钢铁产业链上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先导性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最近几年,流通企业销售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65%以上。市场进入后扩张期以后,需求增长相对平缓,加之钢铁需求又具有较为明显的分散性和差异性,市场对专业化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流通行业的主渠道作用将会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对引导生产、衔接产需、提高社会化大生产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将会日益突出。
王国平:行业发展不再是粗放型扩张
规划指出我国钢铁消费顶峰将出现在2015~2020年间, “十二五”期间消费量将进入平稳增长期。这一方面肯定了“十二五”我国钢铁消费仍将增长,另一方面也指明增速下降是大趋势。
这本质上是界定了“转型升级”大背景下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指明了发展方向——即未来我们要关注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质量提升,而不再是粗放型规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