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铜领涨,期钢小幅上扬
本周期铜的强劲再次成为金属市场全线反弹的领跑者,国内钢材现货市场并不支撑期钢走高,但受期铜的走高的提振,期钢本周小幅收涨,但成交量出现回落,缩量上行预示市场看涨人气不足,后市反弹料将乏力。周二沪铜的领涨成就螺纹钢及线材上市以来的最大涨幅,但随后的几个交易日螺线盘中表现略显平静;周四沪铜的盘中涨停再次推动螺线温和收涨。本周螺纹钢主力909周处开盘3410元/吨,本周累计上涨36元,至3484元/吨,高点3518元/吨,低见3410元/吨;成交量减少33150手,至59.9万手;持仓量增加25126手,至10万手。
线材追随螺纹走势,但活跃度依然弱于螺纹。主力909周初开盘3303元/吨,本周累计上涨30元,至3353元/吨,高点3370元/吨,低见3303元/吨;成交量减少59602手,至61320手;持仓量增加4864手,至23140手。
出口、库存双重压力,国内钢市延续低迷
世界主要经济体钢材需求的低迷,加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来自国外的钢材反倾销案件不断,国内钢材出口阻力不断加大,而国内的库存压力不减,迫使整个市场的价格连续下跌。本周国内钢材价格指数继续回落,但回落幅度相对上周有所减少。MyspiC的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本周为121.3点,比上周下跌了0.70%,相对上月下跌2.40%,比去年同期下跌39.00%。
各具体钢材品种走势情况为:建筑钢材价格继续走低,其中线材价格创造年度新低,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城市6.5mm高线市场价格在3100元/吨以下;中厚板继续下跌,北京、长沙、太原等下调幅度在100元/吨左右;冷热卷板大幅度下调,上海厚规格热轧在3120元/吨左右的水平盘整;大中型材下跌幅度在40元/吨。
建筑钢材:上海、广州、天津等主要消费中心城市都在小幅度下跌,其中螺纹钢平均下调幅度在50元/吨左右,线材下跌幅度在60元/吨;贵阳、重庆等西南地区由于前期价格过高,本周下跌幅度双双超过100元/吨。截至本周四,国内主要市场20mm螺纹钢平均价位在3367元/吨,较上周四下跌39元/吨;6.5mm高线平均价位在3305元/吨,较上周四下跌44元/吨。钢厂方面:据Mysteel统计,本周我国共有12螺纹钢生产企业调整了出厂价格,9家线材生产企业调整了出厂价格,调整方向全部为下调,说明市场继续走低趋势没有改变。
中厚板:总体下跌,其中长沙、北京、太原下跌幅度在100元/吨左右,乌鲁木齐下跌250元/吨,其余城市下跌幅度在50/吨左右。截至本周四,全国23个主要市场20mm中板平均价格为3307元/吨,较上周四下跌57元/吨。随着船舶工业的深度调整期正缓步走来,今年3月全球新船成交不足7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达95%,一季度累计仅155万载重吨,降幅达96%。预计下周国内中厚板市场虽然将继续面临调整压力,但是幅度有限。
冷热板卷:总体大幅度下跌,热卷薄规格品种基本在3240-3280元/吨之间徘徊,下跌70-80元/吨。冷板在华北太原、石家庄地区下跌幅度超过100元/吨,天津、北京下跌200元/吨。受国家汽车振兴规划等政策激励,国内车市持续回暖,3月份国产汽车销量预计达到108万辆,超过去年3月的105万辆,创月度销量历史新高。预计下周国内冷热轧市场继续处于弱势整理状态。
大中型材:总体下调,幅度与建筑钢材相当。截至本周四,全国23个主要市场平均价格情况:25#工字钢为3667元/吨,较上周四下跌43元/吨,5#角钢3427元/吨,较上周四下跌34元/吨,16#槽钢全国平均价位3453元/吨,较上周四下跌35元/吨。预计下一周国内型材市场价格还将有一定幅度的下滑。
纵观全国,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将会影响未来行情走势:其一、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最新发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全国发电量2867.29亿千瓦时(日均发电量92.49亿千瓦时),同比减少0.71%,说明钢铁、化工等工业企业没有在低迷中恢复。其二、近日,由于钢厂开工率有所下降,钢铁原材料价格随之走低,废钢、钢坯本周下跌了100元/吨左右。其三、调查显示,国内民营矿山受到危机冲击较大,3月份平均开工率仅仅在30%左右。其四、螺纹钢期货价格从本周初开始步步走低,最高最低差达到160元/吨。由此我们预计下一周建筑钢材市场价格仍将处于弱势状态,部分高价位地区有一定幅度下调空间。
国内钢材现货市场并不支持期价走高,但不排除后期在周边市场的带动下,期钢将会表现相对坚挺,盘中走势可能会背离现货市场,但趋势上我们依然保持空头思维。
由于今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钢材需求低迷,贸易保护抬头,针对来自国外的钢材反倾销案件不断。本周三,美国钢铁业提起一项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称中国钢铁制造商去年不公平地向美国倾销部分型号的钢管,诉讼金额高达27亿美元。
国际铁矿石年度价格谈判尚未得出定论,近日,外电称全球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商力拓抛出暂时降价20%的提议,对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明确反对,认为这一降幅太低,不符合当前我国钢铁业整体困难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