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双华发家史:中国钢铁业民营资本变迁缩影
【内容摘要】:钢铁行业,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充满故事。民营日钢被国有山钢重组,不只是两个主角的简单博弈。从中,我们看到了隐形富豪杜双华正从日钢隐去的背影,以及,中国钢铁行业民营资本变迁的缩影...
杜双华其实是个陌生的名字
虽然身价百亿,但低调使他隐形于市
不过,他的日钢最近被山钢重组
再次激起人们对这位富豪的好奇心
日照钢铁老板杜双华,因为低调,被称为“隐形富豪”。
曾经,有风水先生路过河北衡水市桃城区的李村,对当时的村支书说,这个村子东方有个塔镇着,旺相,不出皇帝就出财主。
这是个距离衡水市20里地的小村子,世世代代以种植业为生。村子里流传开这个说法的时候,还住着土房子的村民,没人相信。
现在,所有人都相信了。
村里出了个“小宝子”,在山东日照炼钢,短短几年就成了亿万富翁。而且,在2008年的胡润排行榜中,以350亿元资产位居第二,紧随国美黄光裕的470亿元资产。
村民说,“小宝子就是那个财主。”
他叫杜双华。
【1993,做焊管起家】
杜双华是谁?
在衡水,随便找一位出租司机,问他,知道杜双华么?几乎无人知晓。但是提到京华集团衡水焊管厂,无人不知。他们会悉数衡水焊管厂的历届厂长,但是不知道,京华集团的大老板就是杜双华,而且就是衡水本地人。
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杜双华个人一次性捐款1个亿,这才让这位一直行事低调的富豪走进人们的视野。
“他没什么学历,或者是小学?可能后来函授了大专。”现任李村村支书杜清河说,他每年可以见到杜双华几次,外人打眼一看杜双华 “就是个平常人”,长的“有一米七的样子,胖胖的,挺着大肚子”。
在日钢一位员工眼里,杜“总是歪歪着头,在厂里,就穿蓝色工作制服,看上去没什么特别”。
现任京华集团衡水焊管厂办公室主任李金印说,“杜总很不在意吃穿,在衡水的那几年,一身西装穿两年很正常,从不讲名牌。”
在位于李村的杜双华的老家,记者看到,依旧是几间老土房,房子从未翻新过,院子里已经长出杂草。
但是,这个“平常人”天生具有超强的“敛财”能力。
据杜清河说,杜双华的家族在李村是个大家族,杜的父亲早年在首钢销售处当处长,后来,杜双华也进入首钢,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干起,“做班长,做车间主任,他一点点做起来的。”
在记者得到的一份2008年杜双华递交给山东省工商联的汇报资料中,看到杜双华对自己创业历程的回顾:
1991年5月,22岁的杜双华从首钢辞职,在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开办了北京兴华福利轧钢厂。
1992年,杜双华抓住河北省三河县建设开发区的时机,征用土地,建了第一家焊管厂。
据杜双华说,次年,焊管赶上了价格暴涨的好形势,他轻而易举地赚得第一桶金。
这一年,焊管供不应求,杜双华开始集中圈地建设分厂。1993年5月,杜双华在家乡建立衡水焊管厂,后来成为京华集团的焊管总厂。
杜双华回忆,衡水焊管厂发展迅速,1998年销售收入4.2亿,位居河北省焊管行业产量第一位;1999年完成销售收入7.5亿;2000年,完成销售收入15个亿。
在衡水焊管厂不断发展中,杜双华没有停止圈地扩张的步伐。他分别在成都、广州、唐山等地建起另外5家焊管分厂,并将他的6个焊管厂成立为京华创新集团。
杜双华超前的“敛财”能力在集团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李村村支书杜清河记得,“他能吃苦,又有商业头脑,还有前瞻性。衡水焊管厂初建时,杜双华只有三四十万的现金,雇不起吊车,就和工人一起在工地上干。掳起袖子就搬砖头,工地上一起吃大锅菜、啃馒头,很常见。”
衡水焊管厂就建在李村旁边,村民们看着它从30多亩建到如今的500多亩。
村民说,杜双华在发展之初,就没有把目标仅仅定位在30亩车间上。如今,在厂子对面一块面积达1000亩的农田,是焊管厂早已常年租赁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再扩建,一直准备着。如今,田地里种着玉米。
衡水焊管总厂办公室主任李金印,还兼任着衡水焊管厂总经理助理以及京华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他说,“杜总做哪个行业,哪个行业赚钱。”譬如,在衡水发展焊管制造业的同时,杜双华突然投资化工业,做癸二酸的生产。当时,这种产品在全世界的生产都很少,杜双华更是从来没有涉足过此行业。
杜双华“说干就干”的效率在集团是出了名的。衡水焊管厂的一位老员工说,“杜老板想上什么项目了,接着就进设备,露天也立即开工,昼夜施工,然后一边生产,一边再建设厂房。工期都是他来规定,完不成也得完成。要是工程期提前了一两天,他会使劲奖励,要是晚了哪怕一天,他罚得也很凶。”
建化工厂也一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京华衡水化工厂成立了。
与此同时,杜双华还涉足了房地产业,成立了衡水京华房地产有限公司。
李金印说:“老板看到衡水落后,房地产一定有市场。说成了就成立了。就是一句话的事。”如今,并不是京华主业的房地产公司,仅在衡水已经开发了七处住宅区。
焊管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但2001年以后,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上马,钢材等原料市场告急。众多焊管等钢材下游企业把车开到钢铁企业门口,排队等着进货。
京华集团也不例外,原料同样紧张。但在这个公认为发展瓶颈的时候,钢铁行业出身的杜双华,却忽然兴奋起来。
他没有为焊管原料难买而惆怅,而是开始激情高涨地四处考察。从大连到连云港,再到秦皇岛、青岛,最后,2002年末,他站在日照一片滩涂上停了下来。
他决定:半年内,在这片滩涂上竖起烟囱,出钢!出铁!
【2003,开始钢铁梦】
此时,他已经订好了设备,谈好了合作者,协调好了政府。
2002年8月,杜双华在参加全球钢铁会议时,得知意大利达涅利公司有一套H型钢设备,因订货厂家不要,急需转手。
杜双华当时已对钢铁开始有所痴迷,忙咨询身边一位钢企的老板。杜双华得到的答案让他兴奋:“这东西好,要吧。”
杜双华做事,从来都是“效率为先”,甚至“先上车后买票”。
2003年,正月初八,日照虎山镇韩家营子村的村民召集起来,被告之:位于村子北面的3000多亩田地被一个钢厂租下来了。
韩家营子村现任书记韩帮峰回忆,第二天,日照国土局的人就下来丈量土地。几天后,施工大车开进了田里,翻土垒墙。
在日照钢铁集团的展览厅,这一天被记录为“2003年3月31日”。
“太快了!”韩帮峰说,当时,韩家营子的村民没几个人相信,世世代代耕种的田地,在接下来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开始出钢出铁。
韩帮峰说,日照每年批复工业用地顶多1000亩,日照钢铁一下子圈下了周边村的近一万亩地和鱼塘。期间,杜双华采用的是先租赁,然后再一点点办理土地权转让手续的办法。
日钢一位质量检测部门的员工说,那时候,杜双华从上到下反复开会强调“9.28,出钢出铁!”
从3月31日开工建设到9月28日出钢出铁,杜双华给自己规定的时间是181天。
事实是,8月20日,日钢一号高炉就已烘炉;9月28日,一号高炉出铁;10月1日,第一块钢坯生产出炉。这就是业界著名的“日钢速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钢高管说,这个速度是拼出来的,创建队伍几十个人一边建厂房,一边开始跑设备,杜双华规定好了设备进厂的时间,要是超过这个时间,直接开除,他不看任何客观原因。
这位高管记得,2003年遭遇SARS,采购人员一出差就要被隔离半个月,时间就拖下去了。一面是死命令,一面是客观现实,这些采购员只有两种选择——如期拿到设备,或者丢掉饭碗。
“在外地等设备,我们一批采购员正好遇上了厂商里一位日照老乡,抱着他就开始哭啊!厂商都感动了,没见过这么要设备的。”